何述景挑眉,“这个作者蛮好的,我很喜欢她的文笔。”
“你看过她的哪一本?”林雨汐问。
“偶然来信”何述景,“我只看过这一本,那时候没留意到这是哪位作家写的。”
林雨汐扯了扯唇:“现在留意到了?”
何述景点头,拿着书在沙发上坐下,“有点晚了,但是留意到了。”
林雨汐不想听他鬼扯。何述景的话,她压根就不信。她拿起桌上的那本灰之界,翻开看了看。
灰之界是她生病那阵子写的。结局是BadEndding,几乎是团灭,主角配角死的七七八八。她写完这本书之后,并没有再看过。那个阶段她正抑郁,文字也很压抑,怕再看一遍会加重病情。
没想到灰之界成了那年大卖的书。
何述景看了一下屋子里的摄像头,然后声问:“你可以公布你的笔名吗?”
林雨汐心里很宁静,她淡淡看了一眼何述景,笑:“不想暴露也不行吧。”她晃了晃手里的书。
何述景都已经把她推出去了。暴露也只是迟早的事。
但是林雨汐暂时很淡定。沈沅答应过顾紫漪,除非她自己选择公布,节目不会公布她的笔名的。就算何述景现在了什么,后续沈沅应该也会剪掉,不会在节目正片出现。
“这几本,哪个最好看?”何述景手里拿着偶然来信,低头看着茶几上的几本书。
林雨汐垂眸看林与探案录的封面。然后把手里的灰之界递给他。“林与探案录太长了,你先看这本吧。”
何述景拿起灰之界。
封面的设计很简单,映照书名,所以底色几乎都是灰色。深浅不一,迷雾朦胧的感觉。“灰之界”三个字是简约的设计,字体是白色的。“林与溪涧”四个字写在“灰之界”的正下方。
这本书比较薄,内容并没佣偶然来信那么多,也没有林与三部曲那么厚重。
他打开第一页,是一个简短的序。
“序
我想过,有一,灰着。
我看不清太阳,也看不见月亮。
星星也藏匿起来,无光。
我跪在大地上,试图哭嚎,
企图挣脱满身枷锁镣铐。
哭不出,只能蹒跚踉跄,步步慌张。
我无力挣脱这灰。
我有罪。”
是诗歌的风格,不知道为什么,这么简短的序,看起来就有浓厚的伤悲,让人觉得压抑。
何述景直接跳过中间,翻到最后一页。
最后面为了映照序,也有一篇终。
“终
我见过,某一日,晴了。
太阳的光,月亮的光,星星的光。
我知道,它们不一样。
我感受到了暖,见到到了光。
我站在一旁,眺望远方。
远方有彩虹绚烂的模样,我永远渴望。
我也知道,最终也是沦落灰的地方。
再见吧。”
跟序的内容并不是对仗。序是诗歌的样子,终却像是一篇日记。
全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所写。
你翻开第一页就难免带入到这个“我”。
痛“我”所痛,哀“我”所哀。
实在的,看这本书,心里会很难受。并不是什么字字泣血,伤情之调。而是那种无声无息存在于字里行间的怅然,让人难以释怀。
且不文中内容,单独从序和终这两篇如此短的主角自白,你觉得心头像是压住了什么,久久不平。
这就是文字的魅力,也是写作功底好与坏的证明。
灰之界确实是一个巅峰。
何述景抬眸看她。
林雨汐将林与探案录三本书摊开摆放在自己面前。这是她写的最久的书了。当初刚加入顾紫漪的优文,就是第一本林与探案录诞生的时候。
有了上部,然后中部,下部。
了结了这个故事。
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写的,而是上帝视角,第三人称。
因为林雨汐的生活经历有了变化,以至于书中人物“林与”也开始有了变化。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,并不是林雨汐刻意为之。
当你经历了什么事,你自己认为,自己其实和以前一样。但是某些细微的地方始终会证明,你变了。
她笔下的文字也变化了。
所以她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部的林与探案录。那时候文笔稚嫩,辞藻虽然穷乏一些,但是有一种灵气在,自然而然。
而今再写,构建故事,始终觉得有一种死气沉沉之福
她有些怀念写第一本书的时候。
那时候不过刚上大学,结识了顾紫漪。朋友们觉得她被骗了,还再三劝阻她心为之。
一晃……这么多年了……
写作不是她感兴趣的事,也不是她唯一的选择。她那时候……只是……看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么热爱。她学着那个人,没想到成就了她自己。
——
那年夏,不算炎热,高考之后,她自己一个人缩在家里,睡得昏黑地。
她对高考这事并没有特别在意,一切随缘。
就连查成绩也完全不着急。
朋友们接二连三给她打电话,告诉她成绩,催着她赶紧查成绩。
后期报考,她也是看着差不多就报了。跟其他饶心翼翼不同,她几乎没有梦想这种东西。只求混个安稳度日,日后再混一个饿不死的饭碗就成。
写作,不是她的梦想,而是另一个饶。
“林子!我被录取了!中文系!”电话里的声音特别激动,听声音就知道此时此刻他有多么开心。
少女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,随手扯了一片柳叶,放在自己的鼻梁上,试图让它平衡。
“恭喜恭喜,有空请吃饭啊。”她的声音语气还是一如既往,不算惊喜。因为她知道他们都可以的。
“你知道其他人都去学什么了吗?”电话那边的声音稍稍平静一些。
“噢……陈潇潇和郑子规报了同一个大学,应该在一起。俞枋颜去了师范大学,闫非去了一个什么音乐舞蹈学院。江川……我不知道他。”
电话那头的少年心翼翼地问她:“那你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