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耽美小说> 买活>买活第101章 新来的农民们插秧机的使用和农户们的……

买活第101章 新来的农民们插秧机的使用和农户们的……

作者: 御井烹香     更新时间:2024-03-13 18:01:39

“快快, 咱们这还有来的农户吗?都种过了牛痘没有?快登记上!”

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这是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的起居习惯,买活军这里, 由于白日里回家的机会不多,因此许多家务必须找间来干, 白的间便更紧了, 人们往往在日出前就起了,女娘们借着曦『色』洗漱做饭,男人们则扛起锄头下地去, 干了一道活再回来吃早饭——城里饶早餐多数是粥面之类,但村里饶早饭,在农忙分也是实实在在的干饭, 甚至还有直接猪油来拌的,这是因为早上没有太多间做菜, 而干活的人必须吃得有油水。

日子诚是好过起来了, 好过就好过在饭上, 在往常, 哪怕是农忙, 也不过就是干饭尽量吃饱而已, 此, 家里其余不做‘活’的人便只能节衣缩食,喝稀粥来混个肚儿圆,孩子们则成在田里野外疯跑, 逮着一切有肉的东西来解馋, 田鼠、蛇、蚂蚱,就没有他们不吃的。只有青蛙因为是益虫会被家里人呵斥着不敢吃,偶尔还去田间偷菜——现在倒没什么人偷菜了, 不仅因为日子好过了,也因为孩子们也忙了起来,五岁以上的孩子,半日帮家里做活,半日便去村头上课,六七岁的大孩子抱着弟弟妹妹在村口听课,这已经是众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象了。

而且,现在孩子们也没有那馋了,现如今做活的大人在农忙分可以吃干饭,吃炒鸡蛋,吃猪油——孩儿们虽只有土豆干饭和咸菜,但只去上学,一也能吃一个鸡蛋,而且下了晚学以后,母亲会较有间做饭,便可以掐了出的青菜,猪油和冬腌菜炒上一碟来下饭,家人都能将干粮尽力吃饱,这在从前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了!

除此之外,对疾病的担忧也减少了一,孩子们的记忆是较模糊的,不太会去留心疾病的消息,就更不会恐惧了。但大人们在成的过程中三不五就面对龄饶损失——发花痘、发水痘、得了疟疾、肺痨、百日咳,掉到水里或是冬日洗澡感了风寒,得了搅肠痧、大肚病……一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到能成亲的年岁是不容易的,福建道这里,个孩子生下来,或许只有五个孩子能被养活,其余都化作了婴儿塔中的尸骨,而这五个孩子里只有两个大成人也再正常不过了。

买活军倒也没有带来什么灵丹妙『药』,倒是带来了一大堆的忌讳,譬如防止肺痨便不能随地吐痰,防止大肚病便不能吃钉螺,防止疟疾便防蚊子咬,艾草不地熏屋子。现在扫盲班毕业,第一个考的是语,第二个是算学,第三个便是常识,除了防疫的常识之外,还有一在买活军治下生活明白的常识,譬如对筹子的使和分辨,对纠纷的处理,以及买活军的一律条,不能私自斗殴,不能私自买卖人口,不能买卖田地,不能收二重租子等等。

——所谓的二重租子,便是将自家种不完的地分来的农户耕种,在买活军的租子上再收一,在农户们来,这不算是地主,地主的租子没有收得这么少的,便犹如是借钱的一利息,毕竟生田和熟田的出产也有相当的区别,把一块好熟田借人,难道除了人情就不能再获取一别的什么好处吗?

但买活军既不许,那便也没有办法,阳奉阴违的事情在买活军治下是做不得的,他们的吏目下乡的次数太多了,人员还经常更换,压根没办法买通,甚至办出案子来还能加政审分,是以村里每年都有人因为违规被捉走,村就像是走马灯一般地换着,直到今年开始才逐渐地稳定下来,因为所有想做村霸的人几乎都被抓完了。

地今年也理得差不多了,买活军有一批吏目这几年专门地在各村厘定田地,划分田等,这是很艰巨的工作,艰巨的不在于测量,而在于由此产生的纷争。这和上户口簿册基本是进行的,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许多和从前的簿册对不上的田地,很多农户的地是租的,或者是私下开垦,多吃多占的。

虽现在所有的土地名上都是买活军的了,但既买活军还会请地主们吃饭,买了他们的地,那么自耕农便觉得他们家的那地仍可是他们家的,还有没有田地册的地也可以混水『摸』鱼地登记成他们家的——佃户工们却对此很不服,因为他们的地只能靠分,很看不得自耕农因此占了便宜去。

这种纷争也大大地加剧了宗族的瓦解,不少陈年的冤仇又被翻了出来,双方都气呼呼地想争取吏目们的支持,不过吏目们一般并不掺和,不管农民们试图怎么地渗透他们,他们都是一门心思地厘定着村里可以耕种的土地,把如今的权属情况忠实地登记上去。而后由县里出人来农户们开大会——大多数村子都有不少耕地处于半抛荒的状态,而如今的这人口是不够种的,因此买活军准备从外头引人进来种这地。

这是大部分农户不愿见到,却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,有不少好田因为疏于养护慢慢地荒了,这确是有的,而且候越差便越是容易荒了好田,这道理粗听很荒谬,但的确是如此:大多数好田都是地主的,地主自家耕种不完,只能分佃户、工耕种,而如果候不好,一亩田一年的出产连佃户一人都养活不了,那地主的佃户越多便越亏本,他们只能把田荒了几年,只做最基本的养护,任由许多佃户在此期间家破人亡、流离失所变做了流民,让剩下来的少数佃户种更多的田,虽总的产出减少了许多,但支出也会因此变少,之后等候和治安都慢慢地平复了,再开始找的佃户,收留的流民来为他们精耕细作。

这是很缺德的,有宗族规矩严谨的村落,不就闹出沉塘、私刑这的事情,但公认最缺德的荒田,虽摆明了里外里便是许多条人命的差别,但却始终难以受到一丝遏制,因为宗族的主事者往往就是地主本身。买活军来了以后,这的事情当不会继续下去,光这一就让很多农户暗地里称愿了——但他们很快发觉买活军的严酷不仅仅针对地主,也针对农户们,他们不但拿走地主的地,也拿走农户们所占有的那‘额外’的地,他们既不承认地主对土地低效的占有,也不承认农民对土地本能的贪婪。

“如你家有三个壮劳力,两个半劳力,那么你家便算是有4个劳力,四个劳力亩地,这亩地,一亩一年交三百斤谷子便得了,余下的多少都是你们的。但倘若你家的地在亩以上,便不是这交了。”

“倘若你家有四亩地,这余下的四亩每年谷子是翻倍的,还上报产量,倘若一年却只种了一季稻,连冬麦都没种,或者双季稻的产量没有达标,那么便是一种浪费,还额外加你的地租。这笔帐可能算得明白?”

现在一家一户中,至少也有一个人算学学得很不错了,甚至于聪明的农户自己就能算——种田是很看的,譬如前年还能种双季稻,但如今冬日气太冷,便只能种越冬的麦。一般的来讲,三多岁的父母,领着两个六七岁的儿子,下头还有两三个未成年的弟妹,这一户人家种亩地,精耕细作也不吃力,套种了大豆、菠菜,又种了玉米、土豆,吃口就很丰富了,而如果有地还能种一季的越冬麦,一年下剩的粮食,连大豆、玉米、土豆、水稻、麦子都算在一起,那便是六七千斤甚至近万斤的结余。

这的结余是往常不敢想象的,从前一年一两千斤的粮食结余都有,匀在一个人头上,六个人,一个人一只能花销一斤多的粮食,将将是只够吃的。不任何之外的消费,便是布都很买不起,只能靠家人额外地匀出间去种麻,从嘴里抠下钱去买棉。至于治病,那更是不可能的事,遇到了病痛便只能听由命,哪怕看病看得起,抓『药』都抓不起了。

买活军来了以后,又发的稻种,又来人教他们种田,甚至还考试,三年下来,一年的结余从两千斤变成了七千斤,布也便宜了,甚至棉花都便宜了,而粮食的售价和收价也都稳定了,农家甚至也敢割肉来熬油,自己灌香肠做腌肉吃了,这已是农户们难以想象的好日子。而唯独的瑕疵便是他们不知道这多余的积攒该如何去花——

第一开始,自是买各『色』各生活中的必需品,如铁锅、火炉、衣物针线、锅碗瓢盆……第二便是改善居住条件,虽不是水泥的房子,但至少也把土屋换乘砖房,再水泥抹面了,三年下来,有勤谨的家庭已经完成了这两步,他们便很容易地想到邻三步,那便是把自家的积蓄买聊田地,未成年的儿女预备起来。

这也是勤奋的好农民在好年景扩大家业的必备步骤,但如今买活军治下的农户便发现自己在这一步卡了壳——自从他们来了以后,便冻结了农田的买卖,也就是,以前农田的买卖是可以到官府里去上档的,但现在官府不办了,想卖田的农户只能卖官府,而想买田——现在没有买田这个法,买活军的田是只买不卖的,他们倒是户均亩数不足的农户、佃户们分田种。

这对于大多数被分了田的农户来都是好消息,但对那较有远见,身份介于农户和地主之间的富裕农户便是很大的打击了,他们中有趁『乱』、趁着亲戚的关系,占据了不少无主的田地,五个壮劳力却有二亩田——若把二亩田都精耕细作,进行套种、多季耕种,那是忙不过来的,一般都是精心耕作其中的上田,而中田则只种一季水稻,另一季便来种无关紧的东西,菜也好,甚至还有种猪草的,并了个冠冕堂皇的法,这般是为了作养地力。

这一来,对家庭来,所得自是比只有亩田更多,但对买活军来,余下的亩田便是浪费了,因此便地租来调节,一亩地一年收了六百斤的谷子,这才能弥补他们的损失。而这个地租足以让很多农户望而却步了,额外的田,一年还打出九百斤谷子接近是不可能的,而倘若剩余的谷子一亩地一年只一百多斤,那么为此花费的,压榨自己身体才能得到的体力,便非常的不划算了。

他们开垦田,重养蓄荒田的动力因此大大地减损了,而这无人认领的田地也丝毫没有浪费,从外间来到买活军治下的流民源源不绝,很快就重占领了那因为人口损失而荒废的村落,就连毫村这的地界都被分配了好几户农家,地怎么会少人种呢?既买活军想治下的地都高高地产粮,他们自是能找到人来种地的。

旧融合,若是在往常,不闹出几场血案是无法收场的,不分旧,农户们都会抱团,有是切实的利益,如争水、争肥,有是口角意气,譬如你多看了一眼,也能酿出械斗血案。但买活军这里,这种抱团的风气被减灭了不少,因为他们往老融合中添加了不少利益——老结对子,若是老人对人有帮助,是可以加政审分的,而若这村子的风气正,争斗少,整村也都能加分,这对于村里子弟考城里的岗位也好,甚至哪怕是应聘去城里为私人做事也罢,都有不的帮助。

政审分是由下乡教书的先生每次换值的候,带回县城里去登记的,而现在县里很多人在和人发生关系,会很习惯地想去查查他的政审分,这也是个人前途很有力的表现,因此现在只是对自己的前程有打算的人家,都很在乎这分数——而因为买活军的政策,农户的后也不能永远都务农了,他们必须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,如果不想让孩子被分配到百里去种田,那就只能是提早打算起来,积攒好政审分,后中留着一定的比例种田,余下的那便去读书做工,自谋其余的生路。

这是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,但人们仍在努力的设法习惯,并以的乐观开导着自己——“种地有什么好?若能进城吃皇粮那才叫好呢!”

“实在不行就出去闯一闯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么!”

“咱们老徐家都在县里,也着实是该让有后生出去闯一闯了!”

一般的农户大约便只能想到这里了,富农们从中看到的却是传统晋升道路的关闭,他们再也不可能晋升为地主了,在村中的势力也完无法通过买田、聚居而扩大,你的地是多少,便永远都是多少,后们成丁后被分配到远处去做活,事实上便等于是分了家,再也没有能靠着地租完脱产念书,靠科举提升门第的后了。他们才刚摆脱了对战『乱』的恐惧,又迎来对未来的忧虑,唯一的对策只是尽量把孩子往城里送,积攒的家底在城里置办房产,否则简直再没有花钱的去处了,‘至少城里的机会总是比乡下多’!

因为想把孩子送进城,所以富农们对来分田地的户,虽心中或许本能地排斥,但面上却多数还做得热情,此刻吴兴县深处的泉村田头,便有人站着喊道,“张兄弟,你们家种了牛痘没有?快,没种就去登记,否则下回种就只能去县里了!”

“哎哎,来了!”五月初正是『插』秧分,几个披着蓑衣的汉子正在田中缓缓移动,听了这话,连忙『操』着还不熟悉的官话跑到田头,先作揖谢了,‘徐老兄,麻烦你照应了’,这才掬水冲了脚,穿上草鞋急匆匆往村头去。

“张大乙,家中六人。”

村头站着的正是买活军的吏目,戴着草帽,面膛被晒得很黑,站在社树底下,身旁栓了一头驴,他身旁是扫盲班的学生们,几个零零落落地坐在那里,年纪有大有,都好奇而又敬畏地看着‘买活军的军爷’,军爷们是常来村里的,而且面目不一,有是凶神恶煞地来抓人,哪个村子没有被抓去聊农户?从此便再不见回返了——还有是来他们种痘的,有是带了赤脚医生或者货郎来宣布习惯的,前阵子甚至还带了书来,在村里开了个拼音租书铺,只是会拼音的人都能看得懂其中租的书。

今日的军爷是来登记牛痘人口,进行第二波接种的,张大乙过来签了自己的名字之后,他照本宣科地了话,“你自家知道,种了牛痘也发烧的,而且或许会高烧,虽不至于烧死人——目前都还没有烧死饶,但倘若烧傻了也不好埋怨什么,若是不情愿可不种的,可明白?”

“明白的明白的。”

“你家有人出过花没有?有让肺痨没有?其余重病有没有?”

一一都答过了,吏目这才他登上了名字,也并不急着叫他走,而是一边核对着另一本册子,一边漫不经心地,“你最近地种得可还好?『插』秧机了没有?什么感觉?”

买活军实在是太喜欢出机器了!他们什么都机器,脱粒脱粒机,而『插』秧机竟也『插』秧机!这是去年起出的一种机器,当在泉村隔壁的水村搞了几亩田做‘试’,已引来许多人看热闹,而今年才刚开始在泉村这里推广,也是因此,泉村的官爷来得特别的多,常会有一‘田老爷’——许县的村民这尊敬地称呼着来教他们种田的吏目——到泉村来,视察着『插』秧机的使。便是急着回去做活的张大乙,谈到这『插』秧机也不着急了,连忙道,“好是极好,只还有顾虑和想头,想向田老爷们请教哩,不知他们什么候再来呢?”